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 皇太子到来,山东官员自然不敢怠慢,就要启程前去见驾。

朱标早就料到这一点,提前一步知会各地方衙门。

没有召见就不要来了,管好地方,配合金钞局工作就好。

即便如此,他刚到的时候,山东布政使也带领上百位官吏、士绅前来参拜。

朱标看着这位布政使,心里暗叹不已。

倒不是针对这位布政使,而是因为别的事情。

按照规定,布政司的最高领导应该有三个。

分别是主管行政的左右布政使,以及主管司法的按察使。

但因为胡惟庸案和赵瑁案,职务出现大量空缺,导致山东布政司就只剩下一个布政使。

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布政使权力过大,不利于政局稳定。

可这种重要位置,一时间还真不好填补。

低级官吏可以通过选拔民间人才来担任,高级官吏必须要经过系统培养才行。

主要是缺口实在太大,人不够用了。

这也是他不愿意大开杀戒的原因。

但现在说这个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,只能加强监管,尽快将空缺补上。

很快朱标就安顿好,开始了工作。

他当然不会说自己的真正目的,表面上就是来推行宝钞新政的。

根本就没有人会怀疑。

暗地里则派人去打探,民间关于黄河的舆论。

百姓的反应嘛,其实没多大反应。

黄河夺淮入海已经过去二百二十余年,期间连年战乱,百姓流动也很大。

到了当前,百姓关于黄河的印象,就只有那一条故道了。

也就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人,还在流传一些不知道真假的传说。

有黄河会如何,他们不知道。

可能会好一点吧,但谁知道呢。

再说了,这么大的事情哪轮得到小民百姓操心。

上面的人说要改道,难道我们还能反对不成?

与其关心这个,还不如关心一下一顿吃什么。

看到这些,朱标却松了口气。

他深知,在没有见到确切好处之前,想让百姓同意很难。

只要他们不反对,事情就已经成了九成。

现在就看士绅阶层的反应了,他们才是关键点。

他们读过书,有一定的见识。

关键是,下能裹挟百姓,上能勾连百官。

不把他们摆平,什么事儿都不好办。

士绅的反应就两极分化了,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坚决反对。

因为他们家的地就在这里,黄河回归故道要冲毁他们家的田。

且万一失控了怎么办?到时候就是生灵涂炭。

离黄河故道比较远的,则是敲锣打鼓的欢迎黄河回归。

有了黄河水灌溉,他们家的旱田,立马就变成上好的水浇地。

且黄河水运的便利,他们也能享受到。

至于黄河失控?我家离的远,问题不大。

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。

但总体来说,还是支持回归故道的更多。

原因很简单,住在黄河故道的毕竟是少数。

看到这里,朱标就更放心了。

大多数人支持,少数人的意见就可以被忽略。

而且这些人之所以反对,不过是想要好处罢了。

只要朝廷在别处给他们划一块地,他们比谁都积极。

少数强硬分子也有办法,赵瑁案和假钞案,可以量身为他们打造一整套罪证。

作为仁慈的皇太子,允许他们二选一。

但还有一个群体不能忽略,那就是读书人。

而且正如朱标所预料的那样,这个群体意见最复杂。

有认为要让黄河回归故道的,重现昔日荣光。

有反对的,太危险了,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。

还有人墙头草,认为双方说的都有道理。

不过好消息是,反对的人也大多是担心风险太大,而不是反对回归。

这让朱标彻底放下心来。

到了这一步,事情差不多已经明朗。

但朱标依然没有表态,或者说在朝廷正式下令之前,作为皇太子他是不会表态的。

但不表态,并不意味着不能稍稍透漏一点倾向。

之后他就动身前往河南,路上他感叹了一句:

“若是黄河还在就好了,乘船一日就能从山东到达河南,免了路途奔波。”

永远不要低估,下级官吏揣测上级心思的能力。

这句话传出去之后,原本态度暧昧的山东官吏,纷纷表示支持黄河回归故道。

有了官方的表态,舆论渐渐的向着回归故道转变。

就连最不关心此事的百姓,也开始讨论起来。

朱标的那句话,也先一步传到了河南。

所以等他到达之后,河南这边的舆论风向,清一色支持黄河回归故道。

这里的官员还试图打探他的口风,获得更确切的消息。

朱标自然知道他们的目的,就故意说道:

“黄河改不改道不是我们说了算,要有专业人才勘探,拿出证据才行。”

此言一出,官吏们心中就什么都懂了。

太子殿下这是想要详细数据。

而太子殿下代表的是陛下,也就是说陛下想要数据。

这东西我们没有,但可以找人勘探啊。

妥了。

马上找懂河务的人去办。

之后朱标就不再谈论黄河改道之事,做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,再多就是画蛇添足。

接下来,他将心思都放在了宝钞新政上。

时间已经进入六月份,到了发行新钞的时候了。

宝钞新政到底能不能行得通,就看这一哆嗦了。

就算有再大的事情,也要为此让步。

——

时间线退到半个月前。

在完成黄河改道的布局之后,朱元璋就带人来到宝钞提举司的仓库。

各种面额的宝钞,码放的整整齐齐,犹如小山一般。

即便陈景恪见多识广,腿也有点软。

这可都是钱啊。

不过还好,不需要扶椅子就能自己站稳,没有丢人。

朝旁边的朱雄英和徐允恭看去。

发现朱雄英就是有些兴奋,别的都还好。

想一想就明白原因了,太孙,啥场面没见过。

徐允恭就没这么淡定了,从他不停滚动的喉结,和略微有些颤抖的手。

就能看出心中是多么的亢奋。

这让陈景恪心里平衡了许多,丢人的不是我一个啊。

“老徐,啥感觉?”

徐允恭白了他一眼,不过还是老实的说道:

“我算是明白,为何会有那么多贪官污吏了。”

“看到这么多宝钞,我都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。”

陈景恪也没了开玩笑的心思,说道:

“是啊,在来之前我觉得自己能视金钱如粪土。”

“可亲眼见到这么多钱摆在眼前,说不动心是骗人的。”

“嘿。”朱元璋戏谑的声音传来:

“看你们俩那点德行,这就忍不住了?”

“要不带你们看看剥皮萱草,让你们清醒一下。”

两人猛摇头:

“不用了不用了,看到陛下我们就已经清醒了。”

朱元璋大笑道:“哈哈……别贫了,宝钞新政能不能成就在此一举了,伱们可要帮我盯牢了。”

徐允恭回道:“陛下放心,押运宝钞的人已经安排妥当,保证出不了问题。”

朱元璋颔首道:“你办事我放心,开始吧。”

徐允恭一声令下,仓库内的官吏就开始轻点宝钞,分类搬到外面。

仓库外面,十三支由禁军和稽查司成员组成的队伍,早就严阵以待。

他们负责将宝钞运送到十三个省,移交给当地的金钞局。

然后金钞局按照既定的办法,将这些宝钞发行出去。

按照朱标的计划,这些宝钞将优先在应天府周围的几个省发行。

原因很简单,这里最富裕,人口最密集。

只要能在这里流通开,别的地方就好办了。

所以,仓库里的宝钞,八成都是送往这几个地方。

剩下的两成则会送到偏远地区。

随宝钞运出的,还有两条新律:

一、各衙门、商铺、个人不得拒收宝钞,违者惩处。

二、新钞换旧钞,原价兑换,为期半年,大年初一旧钞将全面停止使用。

朝廷不可能只通过金钞局发行宝钞,还有别的途径。

比如官吏的俸禄,朝廷的赏赐等等。

进入六月份,百官都领到了属于自己的俸禄,其中一半是粮食,一半是新钞。

朱元璋也赏赐出去不少。

百官拿到新钞,也是喜忧参半。

喜的是拿到了俸禄,忧的是谁也不知道新钞到底如何。

&nb|天才一秒记住 言情小说 s23us.c o msp; 万一还不如旧钞呢?

说起旧钞,百官心中更是苦涩不已。

以前拿到宝钞,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花出去,根本就不会存起来。

结果呢,三个月前盐商入场。

宝钞的价值一天比一天高。

一开始原价,没几天就变成了高出面额一成的价格收。

又过几天,价格提高到了高出面额的两成收。

到了后面,甚至有人喊出了两倍的价格收购。

盐商自然不傻,他们这么做实在是盐的利润太高。

即便两倍价格收购宝钞,他们还是能赚的盆满钵满。

盐商将市面九成的宝钞扫走,大大减轻了朝廷推行新政的阻力。

但百官心里却不停的骂娘,为啥不早点推出新政?

为啥我不将宝钞存起来,要是存起来这一波身家就能翻倍啊。

不过这还不是最难受的。

真正难受的是,他们那低到令人发指的俸禄。

勉强能养家糊口,其中宝钞还要贬值,想存也存不住啊。

现在朝廷又出新钞,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。

不管了,至少现在新钞还没贬值,赶紧花出去换成物资吧。

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,百官发俸禄的第二天,大街小巷就出现了许多奴仆,拿着新钞疯狂采购。

其中以应天府最多。

朱元璋得知此事,气的脸色发青,但也知道无法阻止。

各家商铺碍于朝廷的律法,也不敢不收新钞。

拿到手之后,他们就震惊了。

这新宝钞,太不可思议了。

之前他们只在宣传中听说过新宝钞,什么会变色,什么绝对不可能被仿制……

百姓都是当笑话听的。

可现在亲眼见到真正的宝钞,他们才知道,宣传里说的都是真的。

这宝钞竟然真会变色。

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?太神奇了。

而且纸的质量也好,一抖就哗啦啦响,太好听了。

他们心中情不自禁的升起一个念头,这么神奇的宝钞,或许真的能保值啊。

但……还是算了,宝钞再好那也是纸,谁敢赌它会不会贬值啊。

赶紧花出去吧,别砸自己手里了。

而下一个拿到宝钞的人,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,生怕砸在自己手里。

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,此举竟然在一定程度上,刺激了商业的发展。

不过这种快速流通并非常态,如果朝廷没有办法兜底,新钞必然会贬值。

靠政令是没用的。

这时,朱标几个月的准备,作用就显现了出来。

前面已经说过,六月是缴纳夏税的时间。

百姓拿到宝钞之后,立即就去衙门交税。

然后发现,税吏们竟然没有丝毫为难,按照面额收下了。

还有人去金钞局的仓库兑换物资,发现依然能按照面额购买。

而且金钞局提供的物资,质量比一般商铺还要好。

然后大量的百姓开始去金钞局兑换物资。

刚刚流转出去的新钞,再次回到了朝廷手里面。

朝廷仓库里还少了一大堆物资。

百官一边偷着乐,一边等着看朝廷怎么收场。

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,朱元璋却笑了。

“应天府发出去一千万贯新钞,回到朝廷手里的只有六百余万贯。”

“还有三百余万贯留在了民间,也就是说已经有部分百姓认可了新钞。”

“就是不知道别的地方情况如何。”

陈景恪也松了口气,第一步已经成功,不过现在远未到高兴的时候。

重头戏还在后面。

金钞局自然不能将这六百多万贯新钞留在手里,而是要想办法花出去。

怎么花?

很简单,采购本地的特色商品。

然后运送到外地,交给外地的金钞局。

同样的,外地的金钞局,也会将他们那里的特色商品,运送到本地。

外来的商品填补了仓库的空缺,等着百姓过来兑换。

一开始进行的磕磕绊绊,毕竟百姓还是不信任宝钞。

一看来采购的人,拿的是宝钞,心里就想骂娘。

但随着交易一次次进行。

百姓发现,自己每次都能从仓库兑换到物资,甚至还能兑换到外地的物资。

慢慢的心态就变了。

随着交易的往复循环,百姓对宝钞的信誉逐渐提高,愿意暂时持有宝钞的人越来越多。

朱元璋每天都要看一遍各地宝钞汇报。

看到宝钞信誉一天天积累,他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一件事情很让他开心。

在这种交易中,金钞局赚取了巨额的利润。

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:“是否能让金钞局一直经商呢?如此就能缓解朝廷的经济压力。”

陈景恪大惊失色,连忙阻止:“陛下,万万不可啊。”

(本章完)

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