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 大明使节团上千号人,自然不能全都去高丽京畿开京。

只有朝廷任命的使节,带领百余人团队前去开京,大部分都停留在了碧澜渡。

此地乃高丽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。

商业港口的特点,人口密集鱼龙混杂,各种消息传播的也非常快。

但这恰恰如了大明使节团的意。

他们来的目的是啥?

宣扬儒家思想,宣示大明宗主国地位。

自然是人越多,消息传递越快的地方,就越方便。

而且,以高丽的政体,并非所有的读书人和官僚,都能随意进京。

反而是碧澜渡这种开放性的港口,更加的方便。

大明使节团的正使,带着一群精英去开京搞宣传。

剩下的人就在碧澜渡搞宣传。

高丽国内的读书人和官僚,听闻大明一次性来了千余人,其中数百人都是儒生。

有多兴奋可想而知,纷纷跑过来交流学问。

短短十余日的功夫,这里就聚集了两三千人,并且还有更多人正源源不断的往这边赶。

双方的交流自然是一团和气融融,大有相见恨晚之意。

方孝孺也留在了碧澜渡,不过他对交流学问没兴趣,更多时间用来观察高丽民间情况。

不过可惜,由于害怕北元截杀使节团成员,不允许私下走动,他也看不到太多东西。

只能回头和高丽读书人交流起学问。

他发现高丽读书人,对程朱理学确实有独到理解,但不多。

干脆就一门心思的宣扬起《华夏简史》,碰到一个人就大谈华夏文明,谈主脉支脉理论。

结果竟然让他拥有了一大帮拥趸。

很多倾慕中原的高丽人,自发的团结在他周围,和他一起宣扬华夏文明理论。

当然,总是有人喜欢标新立异。

不少人觉得这个年轻人太高调,需要教训一下。

于是就过来和他讨论学问。

然后……

所有人都知道了,这个叫方孝孺的年轻人,是个大儒。

而且言辞犀利,文章更是一绝。

这时,不知道谁将他在国内的一些行为和文章,给捅了出来。

虽然引起了些许争议,但特殊的文风、特立独行的行为,加上从不歧视高丽读书人……

反而让他更加受到高丽人的追捧。

尤其是高丽年轻一代的读书人,更是视其为楷模。

更是有不少人,以方门学生自居。

这让方孝孺有些哭笑不得,没想到在大明自己声名狼藉,跑到高丽反而被追捧。

人心都是肉长的,他也确实深受感动,想要传授一些真本领。

但他更清楚,朝廷派遣这么庞大的使节团,定然有着更深的谋划。

否则陈景恪也不会特意叮嘱他,不要乱来。

孰轻孰重他还是能分的清的。

所以也只是想想,并没有真的这么做。

不过心里也做出决定,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来一趟,将自己真正的学问传下去。

在开京那边,虽然不如碧澜渡这边热闹,但影响力也不小。

毕竟能住在这里的读书人非富即贵。

大明正使带领百余人团队入驻,他们的临时住所,成了最热闹的地方。

每天都有很多读书人来求学,前来拜访的文官更是络绎不绝。

而使节团的人也没有闲着,摸熟了情况后,开始主动出击。

去轮番去高丽国子监讲学,拜访当地的大儒交流学问,互赠作品等等。

高丽王自然很不乐意,一度下令不允许大明使节团随意外出。

然而很快就在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下,取消了这条命令。

主要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李成桂,这次也没站在高丽王一边。

虽然他表面保持中立,但暗中还是比较倾向大明的。

毕竟大明和北元谁更强,可谓是一目了然。

也就只有高丽王这个蠢货,还祈祷着北元能翻盘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李成桂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中立,而是如何借助这个机会获得大明的支持。

当大明的使节团副使傅安找到他,要求他保护大明使节团成员安全的时候,他内心是窃喜的。

不过表面上还是装作很为难:“我只是高丽臣子,无法违逆大王的命令。”

“不过贵使请放心,我一定竭力保护天使的周全。”

傅安知道他在讨价还价,然而什么都没说,只留下一句话:

“出发时陛下曾言,大明使节团一千零五十名成员,若有一人遇害,就唯李将军是问。”

说完留下脸色大变的李成桂,转身离去。

看着傅安离去的身影,李成桂已是脸色铁青。

一是没想到大明的态度竟然如此强硬,你们不应该是有求于我高丽吗?竟然还敢威胁我?

二是傅安就是个八品的小官,而他是高丽王之下第一人,竟然也敢给他脸色。

他何曾受过这样的屈辱。

就连北元辽东丞相纳哈出见了他,也要给三分颜面。

被如此轻视,他心中自然愤怒。

恨不得马上就改弦易辙,支持北元。

然而能成大事者,自然不会被冲动冲昏大脑。

他很清楚和北元合作就是死路一条。

就算勉强能挡得住北元,那又如何?

北元肯定会支持高丽王,自己永远都只能当个臣子。

不过也不能就这么算了,一定要给大明使节团一个教训,让他们知道这里是高丽。

强龙不压地头蛇。

办法也很简单,私下给北元人透露一点消息,再稍微引导一下,让他们当街刺死几个大明使节。

神不知鬼不觉,还没人能知道是自己做的。

如果能嫁祸给高丽王,就更好了。

只是还没等他行动,一个谣言就传开了。

关于高丽王的谣言。

高丽王不是恭愍王的亲生儿子,而是宠臣辛旽和婢女私通所生。

这是一个陈年旧闻,被高丽王用强硬手段给压了下去。

现在又重新被人提起。

而且还多了很多细节。

什么细节呢,自然是一些大家都喜欢看的细节。

比如婢女般若多么美丽多么勾人,各种偷情的细节等等。

吃瓜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质之一,更何况还是皇室的瓜,还是大家最喜欢的花边新闻。

于是,谣言以惊人的速度传开,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。

在传播的过程中,被人添油加醋,增加了很多细节。

比如嬲。

高丽王得知这个消息自然是勃然大怒,一边下令严禁谈论此事,一边派人去查是谁传的。

第一个怀疑对象,自然是大明使节。

你们刚来不久,这个谣言就传出来了,时机太巧了。

而且还有这么做的动机。

但即便如此,高丽王依然不敢直接对大明使节团下手,只是勒令禁足。

并严禁任何人和他们接触。

可是谣言并没有因此消失,反而多出了一些别的谣言。

是北元人故意散播谣言,以此离间高丽王和大明的关系。

是李成桂干的,他兵强马壮还掌握着财权,想趁乱造反。

水一下子就浑浊了起来。

虽然这两种可能性很小,可也不能排除啊。

尤其是倾向于大明的读书人和文官集团,开始拿着这两条谣言,来为大明辩解。

这一下水就更浑了。

本来李成桂正在一边看笑话,心里还嘲笑大明手段太低劣了。

然而吃瓜吃到自己头上,他就再也笑不出来了。

他知道,这肯定是大明干的,为了报复自己,可那又如何?

没有证据,他能怎么办?

最关键的是,就算有证据又能如何?

这就是**裸的阳谋,赌你李成桂不敢投降北元。

而李成桂心里很清楚,他确实不敢。

纳哈出是绝对挡不住大明军队的,即便加上高丽也不行。

等大明打败纳哈出,反手就能将他们给收拾了。

抵挡?

效仿渊盖苏文?

别闹了,渊盖苏文虽然杀了高建武,但面对大唐时高句丽全国上下一心。

安市城城主和渊盖苏文是死敌,都能放下仇怨携手抵抗。

再看看高丽内部,大明使节团一来,读书人和文官群体和见了亲爹一样。

真要打起来,这些人到底是支持谁,还两说呢。

拿什么反抗?

这个道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。

就连高丽王那个蠢货也明白,所以他尽管很亲近北元,也不敢彻底得罪大明。

此时李成桂才真正明白,自己这个高丽权臣,在大明面前确实没有当地头蛇的资格。

至少现在没有。

认清了现实,他立即就做出了选择,私下求见大明天使。

这次来见他的依然是傅安。

只不过这次傅安的态度和上次截然不同,对他非常客气,言必称将军。

对他的战绩表示肯定,还直言陛下对他也甚为欣赏,并且还拿出了朱元璋赏赐的一把佩剑。

“此乃陛下当年征战天下时所配,特赠与将军,希望将军能明白陛下的心意。”

李成桂自然知道对方在收买自己,可是他依然难以抑制心中的狂喜。

大明天子是很看重自己的,还赐下佩剑。

这可是佩剑,代表的意义太大了,他心中难免浮想联翩。

“天使请放心,某绝不辜负陛下的期望。”

“只要某还在一天,就决不允许高丽与大明为敌。”

傅安欣喜的道:“如此便好,我一定会将将军的拳拳忠心,告诉陛下。”

于是李成桂带着欢欣离开了,随后就下令严密监视北元使节的动向,并保护好大明的使节。

而他不知道的是,他前脚刚走,就有人将此事汇报给了高丽王。

高丽王本来并没有怀疑李成桂,毕竟他也不是真蠢,这么浅显的离间计岂能看不懂。

就算他看不懂,北元的人也会提醒他的。

然而,现在情况变了。

谣言是不是李成桂散布的已经不重要了。

他和大明私下有协议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肯定是大明得不到我的回应,就准备勾结李成桂造反啊。

至于证据?

李成桂自己送上了一记助攻。

得到朱元璋的佩剑,李成桂自然很激动,时不时就拿出来看一看。

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,此事自然很快就传入高丽王的耳朵。

这下还有啥好说的?

高丽王急了,紧急召见大明使节,重申高丽的中立立场。

然后又私下会见北元使节,向他们求助。

北元使节自然很高兴,直言可以帮忙将李成桂和大明使节一起杀了。

然而高丽王优柔寡断的性格,在关键时刻再次拖了后腿。

他依然不敢撕破脸。

李成桂掌握高丽军权,自身又担任财政大臣。

大明得到了文官集团和读书人的支持。

真要斗起来,没有胜算。

而且就算打赢了又能如何?如何抵挡大明的天军?

北元人那叫一个着急,就想暗中推一把,派人去刺杀大明使节。

到时候高丽王就算不想反抗大明都不行。

然而此时的他们,已经处在李成桂的监视之下,还没等出手就被控制起来驱赶出国了。

这反而愈加证明了,大明和李成桂勾结在一起。

但高丽王怂了,非但没有下定决心反抗大明。

反而再次接见了大明使臣,表示高丽自古就是中原藩属。

还把《华夏简史》拿出来,重申两国的藩属关系。

大明使节自然给予了赞赏,然后就顺势提出,让高丽和北元彻底断绝关系。

高丽王自然不肯,搪塞了过去。

李成桂也不蠢,自然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和高丽王决裂。

但自认为已经获得大明支持的他,非但没有担心,反而窃喜不已。

私下广结党羽,准备实际成熟就起兵造反。

本来他以为大明会直接支持他夺权,但大明使节始终不开口,不过他也不在意。

开不开口都一样。

只要大明打败纳哈出夺回辽东,他这边立即就行动夺权。

然后请求大明册封。

其实这也是他最初的计划。

当时他还有些担心,大明会不会不支持他当王。

现在这种担心完全消失了。

天子都赐下佩剑了,还有什么好担心的。

接下来几个月,事情反而平缓了下来。

大明的使臣不再逼迫高丽王表态,使节团成员整日与高丽读书人交流学问。

各种谣言也消失了……

不,高丽王非先王亲生这个消息,依然在私下流传。

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大明再传,而是李成桂的手笔。

只不过他做的更加隐晦,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。

而大明国内,也正厉兵秣马,囤积军需物资,等待着来年开春出兵。

一举拿下辽东和高丽。

潭王朱梓,本应在今年就藩。

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,朱元璋将其就藩的时间押后了。

并令其继续在凤阳练兵,还专门派了一文一武两个老师。

教导他如何用兵,如何保境安民。

别人不知道朱元璋的打算,只以为朱梓是被同母兄长齐王朱榑牵连,才没有就藩。

还有不少大臣为此上奏。

但知道真相的人都明白,朱梓并不是被牵连,而是有更大的用处。

陈景恪有些摸不清朱元璋的想法,直接找到他,说道:

“陛下,您真的准备让潭王在高丽建制立国吗?”

(本章完)

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