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 就在陈景恪为政府工作计划焦头烂额的时候,外界却因他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。

准确说是因为留声机。

一开始这件事情仅限于少数人知道,大家都憋着劲儿不声张。

正如徐达等人很清楚自然科学意味着什么,可他们就是不说。

把孩子送到洛下书院,单纯是为了和陈景恪搞好关系,与自然科学没有一文钱关系。

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。

秘密一旦被第二个人知道,就不再是秘密了。

知道自然科学秘密的人不多,但也不算少,总会有一些风声传出去的。

但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无视。

对古典社会的人来说,学问才是最重要的,自然科学再高深那也是上不得台面的百工技艺。

真正治理国家靠的是学问,是人心。

把人心治好了,国家就能大治,大同世界就能实现。

百工技艺太发达了,会带来变数,会带坏人心的。

在现在的人看来,太愚昧了。

但反过来说,又何尝不是现代人太傲慢了。
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时代带来的好处,还一边嘲笑古人落后。

对于当时的人来说,这就是最符合实际的思想。

农业为根本的社会,工商业太发达,就会坏了人心,会破坏农业生产。

这和在古代开矿弊大于利是一个道理。

如果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学问传播的发明,他们会非常重视,并积极推广。

真正的愚昧是什么?

火车修好了,用震动龙脉为借口给拆了。

这才是愚昧。

所以,时下那些人不重视自然科学,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。

即便传出消息,说自然科学可以造出许多先进的工具,也无法改变这种认知。

除非能让他们亲眼见到更大的好处。

然后他们就看到了。

正如前面所说,对于华夏人来说,史书留名是最高追求。

如果可以,他们还会将自己的画像流传下去。

至于将声音流传下去,对他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
可是现在,有消息传出,陈景恪造出了一种叫留声机的东西。

可以将声音记录下来。

一开始大家自然不信,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东西?

即便传出了留声机的结构图,依然没人相信。

就这两个杯子转转圈就能把声音记录下来?

扯呢?

为了证明传闻是假的,有人下了血本,制作了一台留声机。

毕竟玻璃杯价值不菲。

然后……

疯了,所有人都疯了。

传言是真的,留声机竟然真的存在。

尽管记录的声音很短,声音很小,也有些失真,可它真的将声音给记录了下来。

一想到自己的声音能传于后世,他们就激动的难以自己。

尤其是读书人,眼珠子都红了。

这种好东西,我也必须要有。

于是,制作留声机,求购留声机,就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。

只是留声机需要用到玻璃杯,造价实在太高昂。

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起的。

倒不是没有人想过用别的材质,有人用陶器,有人用瓷器。

竟然也给他们制作出来了。

只不过音质更差,很多都只能隐约听出来是人在说话,却听不清说的是什么。

这可是要传给后世子孙的,怎么能这么模糊呢。

但凡有点家底的,都选择用玻璃杯。

还好,涨俸之后百官都富裕了不少,挤一挤普通玻璃杯还是能买的起的。

而这也从侧面增加了玻璃的含金量。

为啥只有玻璃杯能记录高品质的声音?

那是因为它贵重啊。

于是,玻璃的价格出现了小幅度的上扬。

尤其是玻璃杯,价格翻了好几倍,还有市无价。

这可把老朱给高兴坏了。

近些年因为连续大变革,导致财政压力剧增。

要不是靠着印钞和卖玻璃,大明财政早就破产了。

但宝钞不能随便加印,否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。

那就只能从玻璃上想办法,从原本的每月出售五十件,变成了现在的每月数百件。

不过还好,外贸渠道打通之后,玻璃的销路更广。

虽然数量增多,但并没有影响到价格。

主要原因还是这属于独门生意,垄断。

想要高质量的玻璃,只能从朝廷手里买。

如果是老朱自己当家做主,他肯定会加大出货量,来解决朝廷财政困难。

但这事儿现在是朱标的团队负责,他们很清楚如何维持高价,所以一直在控制出货量。

现在玻璃需求大增,他们就悄悄的增加了出货量。

不过不是公开增加的,而是私下出售。

朝廷卖了多少件玻璃数据都是公开的,突然增加出货量,就是明摆着告诉大家这东西很多。

很可能会影响到价格。

私下出货,而且是以私人身份出售,大家只会认为是别的卖家转手。

不会怀疑到朝廷的头上。

当然,前提是出货量不能太大。

即便如此,也让朝廷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
已经见底的内帑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充盈起来。

陈景恪得知此事后,也不得不感慨事情发展之神奇。

谁能想到,留声机竟然促进了玻璃的销售。

对于留声机的信息泄露出去,他一点都不觉得奇怪。

那么多人知道,是不可能守得住秘密的。

至于结构图,也没啥可说的。

他制作那個留声机实在太简易了,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。

更何况当时他还进行了讲解。

要是古人还复制不出来,那就太小瞧他们了。

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研究是一件好事,说不定哪天就完成了技术突破,造出具有实用意义的留声机。

随着留声机的传开,自然科学也终于摆脱了歧视。

当然,也仅仅只是不再歧视,想要让这个时代的人承认它的地位,还远远不够。

但对于陈景恪个人来说,却完成了口碑上的逆转。

再没有人因为自然科目,因为洛下书院嘲笑他。

虽然他并不是太在乎别人对他的目光——因为他坚信历史会给予他正确的评价。

可有个好口碑,总归是一件值得让人开心的事情。

朱元璋的研究班也终于组建好了,他找了十来名最顶级的工匠,又从道教找了五名擅长机关技巧和炼制长生丹的道士。

这其中还闹了一点风波出来。

皇帝找炼制长生丹的道士,很难不让人误会。

文武百官都吓了一跳,纷纷劝谏长生丹是假的是害人的,让皇帝不要沉迷于此。

方士那边还以为皇帝也沉迷长生,别提多开心了。

马上就有很多人自称得道真仙,有长生丹想要献给皇帝。

还有些声称见过神仙,希望皇帝能资助自己去寻找仙山。

然后他们就被老朱送去见神仙了。

非但如此,老朱还直接下旨,神仙长生皆荒谬之说,再有言此道者皆抓捕流放。

虽然没有禁绝佛道,却也让两家吓出了一身冷汗,连忙上书请罪。

说起来,因为年轻时的经历,朱元璋曾经对佛道两家是非常推崇的。

大明建立后,他在全国广建庙观,抬高佛道地位。

大明第一任大理寺卿李仕鲁乃正统儒士出身,对于佛道两家的危害认识很深,屡次劝谏。

朱元璋并不听从。

李仕鲁无奈之下请求辞官还乡,为了表示决心,还将自己的朝笏放在地上。

朱元璋一看恼羞成怒,命令侍卫抓住他撞死在了台阶下。

事情并未就此结束,大理寺少卿陈汶辉扛过了上司的大旗,继续上书反对推崇佛道。

最后也因为触怒朱元璋,被下狱处死。

但是朱元璋也不是真的愚蠢,当时只是有些上头,事后逐渐冷静下来。

回想过往历史上佛道两家的德行,他也产生了怀疑,就派人去调查两家都做了些什么。

这一查不要紧,差点将他给气疯了。

欺骗百姓、放高利贷、兼并土地……可以说是罪行累累。

于是立即下旨清理佛道两教,关闭了大批的庙观。

总的来说,佛道两教确实在洪武初年辉煌过。

可惜他们自己作死,迎来了铁拳打击。

这一段经历才过去没几年,两家都还记忆犹新。

眼见老朱真的生气了,自然不敢再乱来。

处置过佛道,朱元璋又给群臣解释,我不是沉迷长生,一切都是为了研究留声机。

炼丹师天天和金石打交道,这方面的经验丰富。

正好可以利用他们这方面的经验,来研究适合当载体的材料。

群臣依然将信将疑。

毕竟老朱是有前科的,而皇帝沉迷长生带来的危害,历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。

大家自然要严防死守。

直到马皇后亲自出面作证,大家才相信。

将朱元璋给气得不行,谁才是大明的皇帝?你们信皇后不信咱是吧?

不行,咱不能白受这个气。

于是他找到陈景恪,要求必须研究出实用的留声机:

“要不然,咱这个气不是白受了吗。”

陈景恪哭笑不得,老朱自从决定退位,就和变了个人一样,越来越像个普通人了。

事实上他能教给工匠的也不多,留声机的原理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,太深的东西说了他们也不懂。

他能做的,也就是根据前世见过的留声机,提出了一些建议。

“材质不一定非要用玻璃,你们可以多试验一些别的材质……”

“载体不一定要做成杯子的形状,可以做成圆片,制作简单还节省材料。”

“喇叭做成类似圆锥一样的形状,效果会更好……”

将自己对留声机的了解全部告诉这些人,陈景恪就离开了。

让他们慢慢摸索研究去吧,说不定就研究出什么成果来了呢。

研究不出来也没事儿,等过几年理科有所发展,书院那边正好顺势推出实用型号。

既能打响名声,又能赚取金钱。

——

忙碌中时间总是过的很快,眨眼就到了立秋。

也速迭儿如预料的那般,在完成内部整合之后,大举南下劫掠。

尽管大明早有准备,可防守难免会出现漏洞,依然对边关造成了极大破坏。

老朱气的一度想要让朱棡和朱棣出击,和对面来个硬碰硬。

被大家集体劝阻,才按捺了下来。

“秋天草原马正肥,是他们战斗力最强的时候。”

“且这是也速迭儿上位后第一次南下,势必会战斗到底。”

“我们此时出关与其决战,就算胜了也是惨胜,非智者所为。”

“最好的办法是坚守,利用我们坚固的城防消耗他们的兵力。”

“正所谓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,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士气就会散了。”

“这次南下他出动了十余万大军,人吃马嚼的,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。”

“被劫掠走的那些财物,远远不够弥补消耗。”

“只要我们守住,胜利就属于我们。”

“等到明年开春,熬了一个冬季的草原人疲马瘦,战斗力能降低一半。”

“且春季也是女人和母兽产崽的时期,最忌讳迁徙奔波,那才是最适合我们出击的时候。”

徐达分析道。

他的这番话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。

草原人秋季南下劫掠,中原人在春季北伐,这是汉朝时期就总结出来的规律。

直到今日都还适用。

违反这个规律去作战,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该做的事情。

陈景恪补充道:“我们和草原的战争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出胜负的,而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。”

“没必要为了出一口气,就拿将士们的命往里面填。”

“笑到最后的,才是真正的赢家。”

朱元璋又何尝不明|天才一秒记住 言情小说 s23us.c o m白这个道理,刚才不过是一时气愤,被大家一劝就冷静了下来。

然后下旨令北边诸将严防死守,不可轻易出战。

但与此同时,他又给朱棡和朱棣分别写了一封信。

你们老子咱很生气,明年开春必须狠狠的揍他们,要不然咱就不认你们这俩儿子。

本就对被动防守不满的兄弟俩,接到信之后战意直接拉满。

然后派出更多的探子,去打听蒙古的详细信息。

其实从夏季接到出征命令时开始,两人就一直在收集蒙古的各种信息,掌握对方的行踪。

为来年北伐做准备。

毕竟中原北伐草原,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人。

提前收集消息,情况会好很多。

朱元璋自然不会如此放心将这么大的事情,交给两个年轻的儿子,还是派了老将到军中坐镇的。

朱棡因为久经杀场,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,就派了宁侯张温和永平侯谢宁前来助阵。

永平侯谢宁是太原城的修筑者,也是朱棡的岳父。

朱棣更加年轻,且未挂帅出征过,老朱就将在四川的傅有德抽调回来,派到他身边当副帅。

至于为啥不让徐达出马。

原因很简单,军方第一人要坐镇洛阳才行。

尤其是马上就要发生皇位更替,更需要徐达坐镇洛阳,以防万一。

(本章完)

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